文章分类

2018年第01期 总第73期

 


本期索引
Contents


 

一、本月重要财税文件一览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

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的解读

二、纳税问答

缴纳社保与工资发放非同一单位,个税如何申报?

政府奖励是否属于工资薪金总额的范围?

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是否可以继续抵扣进项税?

集团间资金池借款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

 


最新法规
Latest Laws and Regulations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93号

  现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克强

2017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税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环境保护税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所称其他固体废物的具体范围,依照环境保护税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程序确定。

  第三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五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活污水处理服务的场所,不包括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工业聚集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提供污水处理服务的场所,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自建自用的污水处理场所。

  第四条 达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规模标准并且有污染物排放口的畜禽养殖场,应当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依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不属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缴纳环境保护税。

第二章 计税依据

  第五条 应税固体废物的计税依据,按照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确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为当期应税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减去当期应税固体废物的贮存量、处置量、综合利用量的余额。

  前款规定的固体废物的贮存量、处置量,是指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设施、场所贮存或者处置的固体废物数量;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是指按照国务院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关于资源综合利用要求以及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进行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数量。

  第六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其当期应税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作为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一)非法倾倒应税固体废物;

  (二)进行虚假纳税申报。

  第七条 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计税依据,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其当期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产生量作为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未依法安装使用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将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二)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

  (三)篡改、伪造污染物监测数据;

  (四)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稀释排放以及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方式违法排放应税污染物;

  (五)进行虚假纳税申报。

  第八条 从两个以上排放口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对每一排放口排放的应税污染物分别计算征收环境保护税;纳税人持有排污许可证的,其污染物排放口按照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污染物排放口确定。

  第九条 属于环境保护税法第十条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纳税人,自行对污染物进行监测所获取的监测数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视同环境保护税法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的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

第三章 税收减免

  第十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十三条所称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是指纳税人安装使用的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当月自动监测的应税大气污染物浓度值的小时平均值再平均所得数值或者应税水污染物浓度值的日平均值再平均所得数值,或者监测机构当月监测的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浓度值的平均值。

  依照环境保护税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减征环境保护税的,前款规定的应税大气污染物浓度值的小时平均值或者应税水污染物浓度值的日平均值,以及监测机构当月每次监测的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浓度值,均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一条 依照环境保护税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减征环境保护税的,应当对每一排放口排放的不同应税污染物分别计算。

第四章 征收管理

  第十二条 税务机关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税纳税申报受理、涉税信息比对、组织税款入库等职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负责应税污染物监测管理,制定和完善污染物监测规范。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四条 国务院税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涉税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标准以及数据采集、存储、传输、查询和使用规范。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向税务机关交送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中获取的下列信息:

  (一)排污单位的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以及污染物排放口、排放污染物种类等基本信息;

  (二)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包括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浓度值等数据);

  (三)排污单位环境违法和受行政处罚情况;

  (四)对税务机关提请复核的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资料异常或者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复核意见;

  (五)与税务机关商定交送的其他信息。

  第十六条 税务机关应当通过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下列环境保护税涉税信息:

  (一)纳税人基本信息;

  (二)纳税申报信息;

  (三)税款入库、减免税额、欠缴税款以及风险疑点等信息;

  (四)纳税人涉税违法和受行政处罚情况;

  (五)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资料异常或者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信息;

  (六)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商定交送的其他信息。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十七条所称应税污染物排放地是指:

  (一)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排放口所在地;

  (二)应税固体废物产生地;

  (三)应税噪声产生地。

  第十八条 纳税人跨区域排放应税污染物,税务机关对税收征收管辖有争议的,由争议各方按照有利于征收管理的原则协商解决;不能协商一致的,报请共同的上级税务机关决定。

  第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当依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的排污单位信息进行纳税人识别。

  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的排污单位信息中没有对应信息的纳税人,由税务机关在纳税人首次办理环境保护税纳税申报时进行纳税人识别,并将相关信息交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纳税人申报的应税污染物排放信息或者适用的排污系数、物料衡算方法有误的,应当通知税务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申报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的相关数据不一致的,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的数据确定应税污染物的计税依据。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二十条第二款所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资料异常,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一)纳税人当期申报的应税污染物排放量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

  (二)纳税人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与同类型纳税人相比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

  第二十三条 税务机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无偿为纳税人提供与缴纳环境保护税有关的辅导、培训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四条 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环境保护税的税务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予以配合。

  第二十五条 纳税人应当按照税收征收管理的有关规定,妥善保管应税污染物监测和管理的有关资料。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2003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3号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11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2017年度第2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表(略)

     2.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情况说明(略)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

2017年12月29日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做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增值税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下简称“规定标准”)的,除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

  本办法所称年应税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或四个季度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包括纳税申报销售额、稽查查补销售额、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

  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下简称“应税行为”)有扣除项目的纳税人,其应税行为年应税销售额按未扣除之前的销售额计算。纳税人偶然发生的销售无形资产、转让不动产的销售额,不计入应税行为年应税销售额。

  第三条 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规定标准的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

  本办法所称会计核算健全,是指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进行核算。

  第四条 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

  (一)按照政策规定,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

  (二)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其他个人。

  第五条 纳税人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手续。

  第六条 纳税人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的程序如下:

  (一)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表》(附件1),如实填写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等信息,并提供税务登记证件;

  (二)纳税人填报内容与税务登记信息一致的,主管税务机关当场登记;

  (三)纳税人填报内容与税务登记信息不一致,或者不符合填列要求的,税务机关应当场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内容。

  第七条 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纳税人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第一项规定的,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说明(附件2)。

  第八条 纳税人在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月份(或季度)的所属申报期结束后15日内按照本办法第六条或者第七条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未按规定时限办理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时限结束后5日内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应当在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不办理的,次月起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直至纳税人办理相关手续为止。

  第九条 纳税人自一般纳税人生效之日起,按照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应纳税额,并可以按照规定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的生效之日,是指纳税人办理登记的当月1日或者次月1日,由纳税人在办理登记手续时自行选择。

  第十条 纳税人登记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税收风险的管理。对税收遵从度低的一般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可以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公布)同时废止。

 

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的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018年01月0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规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税务总局制定公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就《办法》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相关背景

  为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2015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11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被列入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为及时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税务总局制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18号),明确自2015年4月1日起将一般纳税人管理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同时,暂停执行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公布,以下简称“22号令”)的部分条款。2016年2月、2017年11月,国务院先后颁布相关决定,两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订,内容包括将第十三条原条款中关于“认定”的表述,修改为“登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税务总局对22号令作出修订,制定了本《办法》。

  二、主要变化

  相比22号令,《办法》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取消行政审批。《办法》中取消了税务机关审批环节,将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主管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递交的登记资料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后,纳税人即可成为一般纳税人。

  (二)简化办事程序。一是简化了办理登记所需的资料,由原来的六项减少为两项,纳税人只需携带税务登记证件、填写登记表格,就可以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事项。二是简化税务机关办事流程,取消了实地核实环节,对符合登记要求的,一般予以当场办结。

  (三)适应税制改革。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深入推进,销售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已全部纳入增值税应税范围,试点纳税人与原增值税纳税人在销售额标准、可不登记范围等方面存在政策差异,因此《办法》中涉及到政策差异的条款内容未列举明细规定,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按照政策规定”概括。

  三、主要内容

  (一)完善年应税销售额的定义。一是完善了年应税销售额属期范围。为进一步优化服务,减少纳税人办税次数,税务总局决定自2016年4月1日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缴纳增值税原则上实行按季申报,为使年应税销售额的计算属期与按季申报相适应,《办法》补充了按季计算年应税销售额的内容。二是明确了全面推开营改增后,计算年应税销售额的特殊规定。《办法》中规定,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下简称“应税行为”)有扣除项目的纳税人,其应税行为年应税销售额按未扣除之前的销售额计算。纳税人偶然发生的销售无形资产、转让不动产的销售额,不计入应税行为年应税销售额。

  (二)明确不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的纳税人范围。《办法》中明确不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的纳税人范围是:“按照政策规定,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其他个人”。其中,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政策依据有两个,一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规定,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二是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6﹞36号文件印发)第三条规定,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但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三)明确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的程序。主管税务机关在受理纳税人登记资料后,受理人员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表》信息与征管系统中的税务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如果信息一致,视为符合填列要求的,当场登记。如果信息不一致或填报内容不齐全视为不符合填列要求,应当场告知纳税人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变更税务登记信息或重新填写《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表》。告知方式为书面告知或口头告知。

  (四)明确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纳税人,办理有关手续的时限及相关管理要求。《办法》中规定,纳税人在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月份(或季度)的所属申报期结束后15日内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未按规定时限办理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结束后5日内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应当在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不办理的,次月起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直至纳税人办理相关手续为止。

  (五)明确一般纳税人生效之日可由纳税人自行选择。相比22号令,《办法》中规定,一般纳税人生效之日,是指纳税人办理登记的当月1日或者次月1日,由纳税人在办理登记手续时自行选择。

 
 

纳税问答
Taxation Consultation


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增加的折旧额可否追溯扣除?

问:我是一家正在筹备上市的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一直以来,预计净残值率为5%。最近,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三年(2015年-2017年)审计。他们的意见,从2015年起应调整会计政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由原来5%变为10%,并进行追溯调整,这样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则2015年度少计折旧额200万元,但是2015年度我司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已办理完毕。现在,要变更会计政策,追溯调整2015年度折旧额,对2015年度可否增加税前扣除,申请退还多交税款,或者将少计折旧而多交税款结转2016年度抵减,税法允许吗?

 

答:《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八条规定,企业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九条规定,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根据上述规定,基于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列报项目所选择的,为取得与该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不是会计政策,而是会计估计,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估计变更。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年限、净残值率、摊销年限的变更等属于会计估计变更,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不采用追溯调整法。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根据上述规定,税法上对于残值率的选择是一旦确定不得变更,会计上调整残值率属于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追溯调整。

 

不同工程项目的预缴增值税,申报时是否还需要分项目抵减预缴税款?

问:提供不同工程项目的建筑服务纳税人预缴后回机构所在地申报增值税,报表无法强制监控区分项目抵减,申报时是否还需要分项目抵减预缴税款?

 

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7号)第五条规定:……纳税人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负数的,可结转下次预缴税款时继续扣除。纳税人应按照工程项目分别计算应预缴税款,分别预缴。

 

  第八条规定,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向建筑服务发生地主管国税机关预缴的增值税税款,可以在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抵减不完的,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纳税人以预缴税款抵减应纳税额,应以完税凭证作为合法有效凭证。”

 

因此,根据上述第八条规定,纳税人不同项目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分别计算应预缴税款,分别预缴。申报时无需分项目抵减预缴税款,以预缴取得的完税凭证作为合法有效凭证,在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抵减不完的,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税收筹划
Field For Tax Planing


缴纳社保与工资发放非同一单位,个税如何申报?

问:我公司有个员工现外派至外协单位工作,但该员工仍与我公司保留劳动合同关系,并由我单位缴纳社保,但他的工资由外协单位发放,请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税收风险,个税如何申报?

 

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6〕162号)第二条规定,凡依据个人所得税法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二)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

 

  从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选择并固定向其中一处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第十九条规定,除本办法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规定的情形外,纳税人取得其他各项所得须申报纳税的,在取得所得的次月7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第一条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超过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第三条规定,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分两种情况按规定在税前扣除:按照协议(合同)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应作为劳务费支出;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

 

  根据上述规定,单位缴付的社会保险费是属于工资薪金所得的,只不过给予了符合规定免征个税的优惠政策。因此员工在贵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在外单位领取工资,就是在两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分别由两处单位扣缴个人所得税。贵单位为员工支付的社会保险部分免税,不需要扣缴,而个人支付的部分又没有所得可以扣除。而在外单位取得的工资在扣缴时却不可以扣缴在甲单位自已支付的社会保险,导致该员工个税可能多扣。该员工符合自行申报的条件,建议选择在外单位自行申报,这样合并申报后,不仅原在贵单位已支付的社会保险可以合并到外单位支付的工资中扣除,而且也方便从外单位主管地税局处退回税款。

 

政府奖励是否属于工资薪金总额的范围?

问:我们公司高管获得市政府的奖励,但没扣税直接给我们公司,让我们发放,我们这种性质工资能作为三项经费的计提基数吗?

 

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一条规定,《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根据上述规定,合理的工资薪金是指本企业制订了规范的工资薪金制度并实际发放给员工的部分,对于政府直接奖励给高管而由公司转发的部分不属于本公司“工资薪金总额”的范畴,不能作为计提三项经费的基数。

 

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是否可以继续抵扣进项税?

问:关于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已认证,未申报的进项税)是否可以继续抵扣,如果不能申报抵扣,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损失呢?

 

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未按期申报抵扣增值税扣税凭证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78号)第一条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已认证或已采集上报信息但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抵扣;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实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稽核比对结果相符但未按规定期限申报抵扣,属于发生真实交易且符合本公告第二条规定的客观原因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允许纳税人继续申报抵扣其进项税额。

 

  本公告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含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除本公告第二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原因造成增值税扣税凭证未按期申报抵扣的,仍按照现行增值税扣税凭证申报抵扣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条规定,客观原因包括如下类型:

 

  (一)因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增值税扣税凭证未按期申报抵扣;

 

  (二)有关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业务或者检查中,扣押、封存纳税人账簿资料,导致纳税人未能按期办理申报手续;

 

  (三)税务机关信息系统、网络故障,导致纳税人未能及时取得认证结果通知书或稽核结果通知书,未能及时办理申报抵扣;

 

  (四)由于企业办税人员伤亡、突发危重疾病或者擅自离职,未能办理交接手续,导致未能按期申报抵扣;

 

  (五)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上述规定,贵公司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已认证但未按期申报抵扣的,如属于上述第二条规定的原因引起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允许继续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如果不属于规定的客观原因引起的,则不可抵扣。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需转入相关资产成本、费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优化增值税、消费税有关涉税事项办理程序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36号)第一条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继续抵扣事项由省国税局核准。允许继续抵扣的客观原因类型及报送资料等要求,按照修改后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0号)执行。

 

该文件所述的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是指该扣税凭证未能按照规定期限办理认证、确认或者稽核比对的情况。不属于已认证但未按规定期限抵扣情形,所述问题不适用该新文件规定。

 

集团间资金池借款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

问:我集团间为了达到多边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之目的,集团下每间公司都有一个资金账户,用于借款或贷款。集团下各参与人指定一家为资金集中管理安排项下之牵头人,其它则为各参与人。我司作为各参与人之一,现在发生的业务是向牵头人借款。那么请问:这种集团公司内部借款属于印花税缴纳范畴吗?是否适用于第8项:借款合同 ?

 

答:《印花税暂行条例》附件:《印花税税目税率表》税目8规定,借款合同,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万分之零点五贴花;立合同人 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按合同贴花

 

  《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第十条规定,印花税只对税目税率表中列举的凭证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征税。

 

  根据上述规定,贵公司与牵头人不属于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贵公司与牵头人间签订的借款合同不属于《印花税税目税率表》中的“借款合同”,该合同不属于应税凭证,不贴花。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尤尼泰(上海)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文章详情-尤尼泰(上海)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文章详情,尤尼泰(上海)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